简述:
高标准设施农业。 打包蔬菜。 菜籽油加工。 察看蔬菜长势。 特色农产品。 搬运采摘的香菇。 酸奶包装。记者 张多钧 摄 晨曦,带着第一缕阳光,带着田间地头的甘露,湟中区
高标准设施农业。
打包蔬菜。
菜籽油加工。
察看蔬菜长势。
特色农产品。
搬运采摘的香菇。
酸奶包装。记者 张多钧 摄
晨曦,带着第一缕阳光,带着田间地头的甘露,湟中区食用菌、蔬菜、鲜奶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运往西宁市区各大商场、超市、菜铺,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湟中区是青海省东部重要的农业区,耕地面积5.65万公顷,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光照丰富,适宜油菜、食用菌等农作物栽培生长,与西宁市城中区、城北区、城西区和城东区相邻,是供应西宁市粮油、蔬菜、肉蛋的重要基地。
“十三五”期间,湟中围绕“建设农业强县”“传统农业向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转变”等目标,加大现代农业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发展潜力巨大的蔬菜、油菜、奶牛肉牛等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持续提升。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中,湟中区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为前提,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当前,湟中区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严格压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稳定粮油生产
——2021年,湟中撤县设区,从农业大县成为新型城区,依托并入西宁市建设的“大版图”,湟中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有了更为有利的政策、资源、资金和市场环境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这两年,随着湟中撤县设区的启动实施,湟中从农业大县成为新型城区,工作重心也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转移。
但作为有着5.65万公顷耕地、40多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区,依然脱离不了农的特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不仅没变,还得到了加强和提升。因为,对于湟中来说,除了要解决好全区的吃饭问题,还要为稳定西宁市粮油生产作贡献。
就目前来看,湟中区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综合效益不高,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首先就要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家住鲁沙尔镇地窑村的汪永山,早在几年前就找到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答案。
地窑村地处脑山地区,全村266.7公顷耕地,种植农作物多为小麦、油菜、马铃薯,xechevroletchinhhang.com,基本靠天吃饭,农业产出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甚至出现了撂荒地。
汪永山觉得,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丢。他购置了播种机、翻地机、收获机,帮其他村民翻地、播种、秋收,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此一来,耕地实现了有效利用,还解放了劳动力,再也不用一年到头趴在地里。
2021年开始,不满足于为村民种地的汪永山,成立了湟中托福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里耕地,自己种植油菜和马铃薯。如今,汪永山种着26.7公顷耕地,油菜和马铃薯各占一半,每年相互倒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