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法治网首页>> 法治·乡村>>聚焦>> 从田间到餐桌,走实节粮减损每一步 发布时间:2022-06-28 10:00 星期二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芒种过后,各地陆续进入“三夏”大忙时节。黄淮
法治网首页>>
法治·乡村>>聚焦>>
从田间到餐桌,走实节粮减损每一步 发布时间:2022-06-28 10:00 星期二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芒种过后,各地陆续进入“三夏”大忙时节。黄淮海平原的金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抢收小麦;南方水乡的稻田里,农民埋头栽插、管护水稻,嫩绿的稻秧生机盎然。粮食生产茬茬压紧、环环紧扣,节粮减损稳步推进,开源与节流并重。 一粒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如何有效减损?近日,记者沿着粮食产业链,探访各地的节粮减损妙招。 生产 机械化收割,减少损失率 夏日炎炎,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高标准农田里,大片早稻陆续进入扬花抽穗期,丰收在望。在预留好的秧田里,种粮大户钟显华开着耕田机来回穿梭,翻耕田块,为晚稻育秧做准备。“农业机械化,不但效率高,还能帮助减损。”钟显华心里有本账。 “传统收割有割稻捆扎、搬运起堆、打谷脱粒、填装入袋等环节,‘跑冒滴漏’在所难免,camelliaimages.com,着实可惜。”钟显华说。6年前,他购置了第一台收割机。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这些年,家里的收割机不断更新换代。“发动机一响,稻谷就到了机舱里,丢粮率大幅下降。” 以前,每到收获季节,人们会到田里拾麦穗、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机收损失率一般在3%—5%,远低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介绍,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94%和78%,机收已成三大主粮最主要的收获方式。 节粮减损,农机先行。“目前,村里2000余亩水稻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粮食损失率不断降低。”塘石村党总支书记谢建平说。 “豫北粮仓”河南滑县又迎来麦收时节,万古镇杜庄村田野间,3台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带着农机手忙着机收作业。“除了机械收割,今年小麦播种还用上北斗导航,按粒精量化播种,光这一块就省下不少成本。”农机手的实操水平对节粮减损至关重要,今年麦收,合作社两名机手参加了机收大比武活动,收获不小。 “把田里的丰收变成到手的丰收。”刘小伟说,去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在8个小麦主产省份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助推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减少损失30亿斤;“双抢”“三秋”期间,持续开展大比武活动,助推节粮70亿斤。 “丰收链条上,机收减损是关键一环。”刘小伟说,下一步还将分区域分作物修订完善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引导农户和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和机收方式,千方百计减少粮食损失。 储存 用上烘干机,住进“空调房” 微风拂过,秧苗轻舞。今年,李小根一口气种下634亩水稻。“要是往年,总担心天阴下雨,可不敢这么扩大规模。”作为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的种粮大户,李小根的底气源于家门口的惠嘉谷物烘干厂,“今年又新上一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稻谷120多吨。” 怀宁是产粮大县,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以前,每到夏收、秋收时节,遇上下雨,农民们总会犯愁。“即便天气好,乡亲们将新收获的粮食摊到公路上晾晒,不仅阻碍交通,还会造成粮食损失。”李小根说。 县里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购买粮食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开展代烘干服务,当地农民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难题有了解决办法。 当地种粮大户徐福运介绍,一台烘干机一天可将20吨小麦或水稻的水分从20%降到约9%,费用在500元左右;如果人工翻晒到同等水平,需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名劳动力翻晒3天以上,雇工费用超过1200元。如今,徐福运购置了12组粮食烘干机械,“烘得出、储得好,也有助于卖上好价钱。” 烘得好,还要储得好。在江西省于都县仙下粮库,粮食住进“空调房”,盖上“厚被子”。粮库里,几十个测温、测压、测湿点,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粮堆内部情况以及仓内空间环境变化。粮库主任刘纪斌介绍,仓储设施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储备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由之前的1.8%降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