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我想买把机械键盘,你有什么推荐吗?」作为沉迷输出工具却没什么输出的键盘与文具爱好者,我常常被同样对这
「我想买把机械键盘,你有什么推荐吗?」
作为沉迷输出工具却没什么输出的键盘与文具爱好者,我常常被同样对这些工具感兴趣,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
而在大部分时间里,我的这些朋友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一把机械键盘。在我听过的咨询中,大多时候,是他们离开了宿舍逼仄的环境和教室紧凑的桌面,来到自己的房间、专属的书桌,或是一人一格的宽敞工位。笔记本十几寸的屏幕离眼睛越来越远,接着换上了大到二三十寸的显示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台式机——这时,必须要有一把单独存在的键盘,才适合这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而在这些年的宣传中,「机械键盘」的概念和「外接键盘」发生了严重的混淆。很多人的需求其实一把「外接键盘」就能解决了,盲目地选择机械键盘,反而可能因为不适应手感导致对一类产品的误解(以及金钱的浪费,这点更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从我个人进键盘坑的经历中,提取一些对新手来说比较困扰的问题,尽可能把它们讲清。
▍什么才是「机械键盘」?
在讨论购买机械键盘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件事情。
前文中提到过,现在机械键盘和外接键盘的概念在宣传中发生了严重的混淆。机械键盘并不一定是外接键盘,同样地,外接键盘也不一定是机械键盘,两个概念来自完全不同的分类标准。
与「外接键盘」相对的,是我们熟悉的无法拆卸的笔记本键盘,以及集成在系统里的屏幕虚拟键盘。之所以说机械键盘不一定是外接键盘,是因为已经有 Alienware 的笔记本电脑搭载了 Cherry 开发的超薄机械轴,完成了内置机械键盘的操作。至于大部分笔记本的集成键盘,本质上仍然是薄膜键盘。
反过来,外接键盘这个范畴就非常宽泛了,iPad Pro 配的妙控键盘也可以算是一种外接键盘,不过一般我们就把这种为单个设备优化的键盘排除在外了——这类特别优化的键盘的整体体验一定好过通用的键盘。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注重系统整体体验连贯性的人,为设备特别优化的键盘基本是唯一选择,就比如刚刚提到的妙控键盘,还有诸多为多形态笔记本设计的专属接口外接键盘。只要有这样的需求,那基本就没有挑选余地,你的机械键盘梦可以暂时打住,要不然买了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功能没有快捷键适配而头疼。
作为主要服务于手部的产品,「手感」是选择键盘时非常关键的因素。问题在于,「手感」并不是一个能靠描述解决的东西,它需要使用者先对键盘的手感有一定的体会,建立起自己对键盘手感的感知体系,然后才能根据其他人的描述进一步推断自己是否适合那些从没见过的型号。
至于键盘手感的好坏,和它是不是机械键盘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刚刚我们说了,「外接键盘」这个概念是基于键盘是不是在机器内自带,它和机械键盘来自不同的分类方式。决定「机械键盘」这一概念的,是键盘按键的「触发结构」。
这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术语。我们平常使用键盘,按下每个键,设备做出反应(比如显示相应的字符)的这个过程,叫做「键盘触发」。各种不同种类键盘的差别就是通过不同的触发方式来区分的。我把每个按键下这个进行「触发」的结构,简单地称作触发结构。
我们平常说到的所谓「机械键盘」「薄膜键盘」,它们的差别就是触发结构的不同。
对于更常见的薄膜键盘来说,触发结构是每一个按键下的橡胶碗(rubber dome,常称为胶碗)以及胶碗下的两张薄膜电路。手指按压键帽后,键帽压迫胶碗直至触底,这时由于压迫,两张薄膜电路在这一位点接触,于是接通。胶碗提供了弹力,让手指松开之后按键得以复位。至于「火山口」「剪刀脚」等薄膜键盘的差别,则是在胶碗上方的键帽和稳定装置的差别。当然,市面上的薄膜键盘还有其他的触发结构,比如在薄膜电路的上方放置一个类似机械轴体的装置,用于提供手感,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类似的薄膜电路上轴体设计。不过无论怎么变化,它们影响的都是「手感」,不影响薄膜键盘使用薄膜电路触发的本质。